天津日报记者 胡智伟 庄媛 文/摄爱配投资
天津站后广场出站口,旅客行色匆匆。就在出站口旁,一个亮着暖光、写着“来津就业服务第1站”的小门面,让不少拉着行李箱的年轻人停下脚步,好奇地打量。这里既不卖车票也不卖特产,这里“兜售”的是就业机会。这是全市首个设在交通枢纽的就业驿站,它想做的,是成为外来者踏上天津的“就业第一站”。
爱配投资
从“农村大集”到“便利小店”
据了解爱配投资,该驿站于今年8月开始试运营,其诞生背后,是国家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的顶层设计。驿站的开办者河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(以下简称河东区人社局)想做得更“接地气”。
“以前的线下招聘像‘农村大集’,现在渐渐少了。而驿站就像开在老百姓身边的‘就业便利店’。”河东区人社局就业科负责人孙轶恺这样比喻,“门不大,但随时能进;岗位不一定高大上,但炒菜师傅、家政阿姨、货车司机这些零工急聘,随时都有。此外,天津站是许多大学生来津求职、考试的第一站,我们要让他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和机会。”
这不是河东区唯一的“便利店”。在中山门街,驿站服务“15分钟生活圈”一年能为400个岗位匹配到合适人选;在商厦林立的万达广场,它瞄准商圈活力;在棉三老厂房,它对接创意人才;而天津站这座枢纽,则天然服务于南来北往的流动者。一个就业服务矩阵渐成规模。
打通就业“最初一公里”
“我们希望让外来务工人员下车就能看到招工信息,感受到天津的就业温度。”孙轶恺介绍,在驿站试运营的一个多月里,他们观察到一个现象:很多务工者,尤其是干零工的,一下火车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不是找工作,而是“今晚住哪儿”。他向记者讲了一个实例:天津站后广场有一家大型家政公司经常招人,但却经常遇到招不到人的困境。“他们急需家政员,但入职前要先培训一周。这一周不包住,很多外来务工者一听就摇头走了。住宿成了招聘的最大瓶颈。”正是这个痛点催生了驿站更深的谋划。孙轶恺说,他们正联动相关部门,计划在驿站所在楼宇的三层打造人才公寓,“我们希望做到的是,他们下车找到工作,上楼就能安身,把这就业求职的‘最初一公里’彻底打通。此外,驿站工作人员会像‘就业红娘’一样进行人工核对和电话回访,为求职者精准匹配保安、保洁、家政等岗位,耐心和细致是线上平台无法替代的。”
国庆长假后爱配投资,这座交通枢纽就业驿站将正式开业。而在采访中,关于这座就业驿站未来的发展蓝图越发清晰:一楼就业驿站,二楼孵化基地,三楼人才公寓——一个集谋职、安身、创业于一体的暖心闭环,正悄然成形。“它或许很小,却足以照亮一个异乡人初来乍到的梦想。”孙轶恺说。
美港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