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为纪念医学教育家、中国结核病防治事业先驱和肺科创始人之一吴绍青教授诞辰130周年,10月23日,“气蕴长青——吴绍青教授专题纪念展”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开幕。

吴绍青教授是国家一级教授镕盛融资,曾任国立上海医学院肺科学教授,附属中山医院肺科主任。他的一生,是中国现代医学从萌芽到发展的重要见证,更是中国抗击结核病历史上的一座丰碑。专题纪念展围绕“医路求索、融贯东西”“痨瘵克星、仁心济世”“呼吸之道、薪火长明”三大主题,荟萃珍贵实物近百件、历史照片近百张,立体呈现吴绍青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国肺科事业发展的卓越历程,及其医者仁心在附属中山医院、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等机构的赓续与发展。他的开拓精神、济世情怀与育人智慧,共同铸就了“为生民立呼吸”的永恒医魂。
近年来,吴绍青教授家属陆续将吴教授的手稿、证书、照片、医疗器械和生活用具等300余件珍贵史料,悉数捐赠给医科馆。此次展览中的绝大部分珍贵展品均为首次与公众见面,包括吴绍青教授格言手稿,写给孙女吴明安的书信,家庭生活照片,用过的注射器、注射针、止血钳等医疗器械,以及一套历史悠久的办公桌椅等。这套办公桌椅系吴绍青教授1946年自美国深造归来所携,陪伴了吴老30余载,见证了他为医学事业倾注的全部心血。本次展览特设实景复原区,以期让观众得以跨越时空,直观感受一代大师的治学风范与生活气息。
展览位于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一楼大厅,每周一至周日8:00-22:00对外开放参观。
【延伸阅读】镕盛融资
吴绍青教授出生于清末安徽巢县乡村塾师家庭,幼年失怙,家道清贫,却早立济世之志。1915年插班考入湘雅医学专门学校(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),1921年以首届十名毕业生之一的身份获美国医学博士学位,与医学名家张孝骞、应元岳、汤飞凡等同窗共铸一代医魂。
1930-1932年赴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期间,他在血液病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,成果载入权威著作《西氏内科学》。然命运弄人,正当学术日隆之时,他不幸罹患肺结核。在纽约州萨拉纳克湖疗养期间,他以医患双重身份深入肺科领域,毅然转向结核病防治,立志为国人解除“痨病”之苦。1944-1946年间,吴绍青再度赴美,任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从事肺结核防治研究,同时兼任波士顿麻省总医院及帝屈德医院肺科主治医师。在此期间,他系统考察美国防痨体系,学习最新诊疗技术,为归国后的防痨事业奠定坚实基础。
1939年,他受聘出任国立上海医学院(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)肺科教授。在抗战烽火中,他临危受命协助上医内迁昆明、重庆,在物资匮乏的艰难岁月坚守教学临床一线,以低沉琴声寄托对远在美国妻儿的思念。其与美籍护士吴英美(Elma Keen Pennypacker,婚后改名为吴英美)的跨国姻缘更是一段佳话:二人志趣相投,互敬互爱,以简朴温情构筑中西合璧的家庭典范,用半个世纪的相守诠释“琴瑟和鸣”的真谛。
吴绍青教授是中国防痨体系的重要奠基人。早在1936年,他就在《防痨月刊》发表开创性论文,倡导综合医院设立防痨科,并在南昌医院(今江西省人民医院)率先开设肺痨门诊,创办肺病疗养院。1947年,他主持成立中国首个肺结核专病诊所——上海肺病中心诊所(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前身),并恢复上海澄衷肺病疗养院(今上海市肺科医院)运行,构建起上海结核病防治的核心网络。1963年,他在全国结核病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的“重点检查、查出必治、治必彻底”十二字方针,至今仍是结核病防治的重要准则。吴绍青教授以仁心践使命,以笃行克痨瘵,终成中国结核病防治事业先驱。
吴绍青教授是中国现代肺科学的重要奠基人。1956年,他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创建国内首个肺病学教研组,集医疗、教学、科研于一体,并高瞻远瞩地推动学科向肺炎、尘肺、肿瘤等更广阔领域拓展。同期,他在中山医院建立国内首个肺功能实验室,带领研发首台国产浮筒式肺量计,开创了中国临床呼吸生理研究的先河。
作为著名医学教育家,他培养出孙忠亮、王鸣岐、李华德、萨藤三、许学受、陈恒等众多呼吸病学领军人才,建立系统的肺科师资培养体系。他主编的《结核病学》《肺功能测验在临床上的应用》等著作成为学科经典,其中关于异烟肼耐药性的研究成果于1957年在印度新德里第十四届国际防痨会议上宣读,获国际学界高度评价。
更令人动容的是他贯穿一生的医者仁心:从1924年每周免费诊治麻风患者,到晚年义务担任多家机构顾问;从连续五年利用周末赴嘉兴培训肺科医师,到临终遗嘱捐献遗体、省下花圈费用支持防痨事业镕盛融资,他将一生完整地奉献给了祖国的呼吸健康事业。
美港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